印度佛法約於西元世紀前後傳入中國,但確切傳入時間仍眾說紛紜。佛教顧名思義乃欲學習佛法而後成佛的宗教。然究竟要學習什麼佛法才能成佛,或學習佛法後大家都能成佛嗎?我想這是學佛者最迫切關切而且亟想知曉答案的重要問題。因此佛性論便應運而生,解答了上述第二個問題。 佛性的定義當然各宗各派或有不同,但依佛性最通俗的一般解釋為成佛的因性或成佛的可能性。 佛性論隸屬印度佛教中觀、唯識、如來藏三大大乘佛教思想系中之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系。考之佛性論的起源甚早,早在阿含經的「增支部」就有述及心性本淨說,但為客塵煩惱所染耳。 如來藏說大約興於西元三世紀,而盛弘於四、五世紀中葉。 從原始佛教的「自淨其意」,到部派佛教大眾部的「自性清淨心」,到初期大乘佛學的「心性本淨」,到華嚴經如來性起品的「含蓄如來藏說」,到如來藏經的「如來藏」。 在部派佛教中有心性本淨及心性本不淨二派別,前者有大眾部及分別說部,後者有說一切有部及成實論。 心性本淨說即發展為日後的佛性說。
以上內容節錄自《佛性辨正》藍傳盛◎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056776.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