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女皇 阿格麗希與她的朋友們

鋼琴:阿格麗希、柯瓦契維奇、蒙泰蘿
小提琴:約夏.貝爾、卡普松、克拉格魯德
中提琴:巴許米特 大提琴:麥斯基

  鋼琴家阿格麗希已儼然是當今首屈一指的鋼琴女皇。她出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艾利斯(Buenos Aires),以神童之姿震撼樂壇後,於1955年前往歐洲習樂,老師們有著名的古爾達、李帕第、馬加洛夫,以及蕭邦傳奇名家阿斯肯納瑟(Stefan Askenase),其中尤其以古爾達影響她至為深遠。1957年阿格麗希贏得波薩諾與日內瓦鋼琴大賽,1965年她再贏得華沙的蕭邦鋼琴大賽,這之後她即為全世界矚目度最高、琴藝也最為精湛的女性職業鋼琴家之一。

  這幾十年來,阿格麗希的錄音相當多,先後為她得到留聲機大獎、葛萊美獎、法國音叉大獎、德國唱片大獎的肯定。先不論阿格麗希在協奏曲與獨奏曲的優異表現,尤其特別的是她在室內樂部分的成就:她與弗瑞爾(Nelson Freire)、拉賓諾維契(Alexandre Rabinovitch)合組雙鋼琴,另外她也與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以及小提琴家克萊曼(Gidon Kremer)頻頻合作。阿格麗希這麼說:「在一群人之間合奏的和諧感,讓我有平靜與緊密的感覺。」

  阿格麗希鍾愛室內樂,這點從她的錄音以及世界巡迴演出都不難看出,而現今她不僅與現已聲譽卓著的音樂家們合奏,也將這項愛好傳承給愛樂後輩。這些年輕的音樂家們在與阿格麗希的合奏之中,不僅可以享受到合奏的樂趣,阿格麗希也提供了讓他們展現高超琴技的舞台。1998年阿格麗希擔任日本別府音樂節(Beppu Festival)的藝術總監一職,1999年她在布宜諾艾利斯創立了阿格麗希音樂節,以及國際鋼琴大賽,2002年更創辦盧加諾音樂節,取名為「阿格麗希的音樂計劃」。這張DVD的韋爾比亞音樂節雖然不是阿格麗希所創立,然而阿格麗希加入演出之後,她精湛的琴藝與號召力,更為這個音樂節增添不少知名度與活力。

  韋爾比亞位於瑞士西南部,介於歐洲第一高峰白朗峰與馬特洪峰之間,高居海拔1500公尺,一整年總是白雪靄靄。它的規模或許連一座城市都稱不上,幾十年來卻是許多歐美有錢人的滑雪天堂,如果你有體力的話,一路順著雪道滑入義大利或法國境內,甚至都不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你不會滑雪,也可以搭乘空中纜車,遠眺一座座超過四千公尺的群山,或者是打高爾夫球、登山健行、避暑度假,都會讓你不虛此行。

  自1994年起,有一群音樂愛好者,決定在這塊孤立遺世之地舉行「韋爾比亞音樂節」。主事者安格斯壯(Martin Engstroem)本身也是一位滑雪迷,不過他對古典音樂展現了更強烈的熱誠,僅管可供演出的場址只有韋爾比亞教堂(Eglise)以及馬德朗廳(Halle Medran)兩地,但他還是致力實現這個瘋狂的想法。他回想起首場音樂會,由祖賓.梅塔指揮以色列愛樂演出的現場時,承認自己那時雖然有股「終於完成夢想」的興奮感,但也不確定音樂節本身是否能夠順利地走下去。

  不過隨著每年音樂會的數量、陣容與品質都有長足的進展,在十幾年後,韋爾比亞音樂節已經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節,據統計,光是2005年的音樂節,就有四萬名觀眾參與各樣形式的音樂演出。成功的關鍵除了資金的進駐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安格斯壯一手創辦的韋爾比亞節慶學院(Verbier Festival Academy),他邀請技藝精湛的頂尖音樂家任教或開設大師班,同時招攬全世界各大音樂學院裡的高材生來此遊學,讓潛力十足的新秀有交流、深造與磨練的環境,能與他們心目中的偶像合奏;之後甚至集結120位年輕樂手,在2000年成立UBS韋爾比亞節慶管弦樂團(UBS Verbier Festival Orchestra),愛樂的大氛圍因此逐年形成與穩定,像是柯瓦契維奇(Stephen Kovacevich)、麥斯基(Misha Maisky)、凡格洛夫(Maxim Vengerov)、雷諾德.卡普松(Renaud Capucon)、葛莉茉(Helene Grimaud)、約夏.貝爾(Joshua Bell)、巴許米特(Yuri Bashmet)等著名的音樂家,都是韋爾比亞音樂節的常客,這兩年阿格麗希更成為這個音樂節的主角之一。在非夏天的月份,韋爾比亞以滑雪勝地聞名;而時值盛夏的七月份,韋爾比亞遂搖身一變,成為愛樂者的天堂。

  這張DVD收錄了阿格麗希在2007年與2008年韋爾比亞音樂節的演出實況(分別是在2007年7月27號演奏巴爾托克與魯托史拉夫斯基,以及2008年7月22日演奏巴哈、莫札特、蕭土塔高維契,以及2008年7月29日演奏葛利格),「阿姬」的鋼琴魅力與威力不減當年,讓人一睹鋼琴女皇的風采。

【演出曲目】

巴哈:c小調第二號組曲BWV826
阿格麗希-鋼琴

  「組曲」共有六首,是巴哈在萊比錫時期的重要器樂作品之一;而顧名思義,「組曲」(Partita)相對具有義大利風格。其中的第二號BWV826約莫完成於1726-1731年之間,共有交響曲(Sinfonia)、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庫朗舞曲(Courante)、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迴旋曲(Rondeaux)、隨想曲(Capriccio)等六首小曲,而每一首曲子的樂風都相差甚遠。

  阿格麗希的演奏相當陶醉在自己的身心狀態中。她不管台下聽眾的掌聲持續狀況,猛一瞬間就從指間流洩出優美、清晰而富有節奏感的巴哈音符,強勢地帶出她心目中的巴哈;她在錄音裡很少見到巴哈的曲目,而這正是這位個性派蕭邦名家的珍貴巴哈錄影。阿格麗希的每一首小品彷彿都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小天地,尤其薩拉邦德舞曲在靜謐之中帶有淡淡地哀愁,感人至深,值得細細品嚐。

莫札特:G大調行板與五首變奏K501
阿格麗希、柯瓦契維奇-鋼琴

  雙鋼琴曲目也是阿格麗希演奏的一個重點,她曾經與眾多鋼琴家合作過不少雙鋼琴曲目,並且有錄音發行,像這一首莫札特的「行板與五首變奏」就是阿格麗希相當熟悉的曲目,之前她曾經與拉賓諾維契在teldec有合作過此曲並且錄音。而這次她與她的老夥伴,最近才大病初癒的柯瓦契維奇合作此曲,同樣展現出莫札特音樂裡的慧黠與幽默。

  莫札特在1786年完成「行板與五首變奏」,這大概是莫札特同類型作品中最為精巧的一首,迷人的行板主題旋律是莫札特自創的,擁有獨特的歌唱性與風味,這與他其餘變奏曲都是採用某首歌劇的詠嘆調,或是其他作曲家的旋律有所不同;而這些變奏曲的樂風,不難讓人聯想起屬於莫札特歌劇「魔笛」裡捕鳥人帕帕吉諾的快樂世界。

葛利格: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op.36
麥斯基-大提琴,阿格麗希-鋼琴

  對於麥斯基相信台灣聽眾並不陌生,他曾經前往台灣演出多次,他的招牌除了那優雅而濃郁的琴藝之外,他向來在舞台上只穿三宅一生所設計的衣服,也是很顯眼的特色。麥斯基出生在拉脫維亞,八歲開始學學習大提琴,很早就接觸巴哈無伴奏組曲的樂譜,「窮盡一生之力,讓自己能夠呈現這偉大的音樂。」是他的習樂信條。麥斯基如今已在全世界建立起大師聲譽,他的錄音眾多,包括他間隔15年的兩次巴哈大提琴無伴奏錄音。

  葛利格於1884年,只以一個星期的時間創作出大提琴奏鳴曲。其實葛利格很早就有創作室內樂的想法,因為他經常與當時受歡迎(並且相當鼓勵他前往萊比錫深造)的挪威小提琴家布爾(Ole Bull),以及弟弟約翰等人合奏,但實際上留下的作品並不多,除了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一首弦樂四重奏,就屬這首知名度最高。而這首大提琴奏鳴曲的創作動機是葛利格為了悼念他早逝的弟弟約翰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