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不知道這張唱片是什麼,但我告訴你…這傢伙是我辦公室內最大的怪胎!”   ∼賈伯斯 Steve Jobs

“現實生活中,我是反英雄主義的人,但我瘋狂地在夢中當英雄”   ∼顧爾德

顧爾德50歲生日前夕,他決定重錄《巴哈 郭德堡變奏曲》
這彷彿是他的安魂曲,預言了他不久後的驟逝
告別式中,有一種靜默,似乎在牆邊,聽到有人在唱歌,那是葛倫…
那是他與郭德堡變奏曲的吟唱聲,當人們注意到時,許多人流下了眼淚
那是一個葛倫.顧爾德式的告別,很多關於這迷人天才的敘述
但最終…顧爾德的內心世界,仍是一團謎

一部樂迷必看的"經典"電影! -美國《Variety綜藝》雜誌
一部謹慎、坦誠又大開眼界的作品! -紐約時報

【附贈】
★ 顧爾德:巴哈 郭德堡變奏曲CD (1955年代表作)
★ 中文字幕、中文解說本
★ 首批加贈精美明信片


村上春樹...我超喜愛顧爾德,光是他的唱片,我就有38張…
?本龍一... 顧爾德彈奏的巴哈,對我來說,就是巴哈親身彈奏一般
紐曼因(Yehudi Menuhin) ...頂尖鋼琴家在表達自我時如此壓抑,沒有人能他一樣,無法抗拒地展現他的真心與想法
科幻大師 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 ... 1964年小說《火星人的時光倒轉》(Martian time-slip)主角家裡的傳家之寶是顧爾德的鋼琴協奏曲錄音
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 《末世男女》(Oryx and Crake)裡的赤裸完美、天真又經過基因改造的Crake即為顧爾德的化身…


這部記錄片除了收錄顧爾德的珍貴影片、訪談及親朋好友對顧爾德的回憶以外,在另一部紀錄片《顧爾德的時光之旅》裡,沒有提及的感情生活,則在這部紀錄片中尋得一些蛛絲馬跡,影片追蹤了顧爾德鮮為人知悉的感情世界,但最終的事實是…顧爾德是渴望愛又得不到愛的,他的人如他的琴聲,只是顧爾德的人生故事卻總是帶著淡淡的感傷。

葛倫.顧爾德(Glenn Gould 1932-1982),出生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身為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遠親,母親是他鋼琴的啟蒙老師,父親則是業餘的小提琴家,雙親對他的寵愛,促成了這位怪誕又可愛的天才。

1955年,紐約,炙熱的六月,年僅22歲的顧爾德錄下「巴哈:郭德堡變奏曲」,這個1955年的錄音版本,在當時引發不少話題與爭議。錄音前顧爾德全副武裝-穿大衣、戴圍巾、露指手套、一條毛毯及父親為他特製的椅子,錄音時,更不時閉上雙眼、喃喃吟唱,但沒想到椅子的怪聲與他的哼唱聲同樣為顧爾德樂迷所喜愛及陶醉,這張演奏專輯成為了當年最火紅的古典音樂專輯。

縱觀顧爾德短暫的一生,他既是鋼琴家,同時也是一位革命家,他讓音樂與人類的距離做出適度的改變與突破,他讓音樂替他現「聲」說法,讓這些音符成為地球上最美好的遺產,他以終極的投入分享了他超越常人般的生命音符,至今那些只屬於顧爾德的琴聲與魔力,還是依舊令人心碎與神往!

1977年顧爾德的巴哈「十二平均律組曲」,收錄在Voyager旅行者號太空船上向全宇宙播放…那是顧爾德與全宇宙最寧靜的對話。


誰懂顧爾德

麥克 文

天才的誕生
每一個時代都有偉人或天才,但跨越時代進而影響後代的人,並不多。樂壇中,鮮少有演奏家能讓音符在太空遨遊,藉衛星傳至宇宙外太空,永遠流傳,那是顧爾德與全宇宙最寧靜的對話。1932年,天秤座的顧爾德(Glenn Gould 1932-1982),出生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身為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遠親,母親是他鋼琴的啟蒙老師,父親則是業餘的小提琴家,雙親對他的栽培有嘉,而且相當寵愛,間接促成了這位怪誕又可愛的天才,日後讓世人難望其項背的古怪特質及個人標記,其實皆由其家庭教育開始。

顧爾德的父母親在教會認識並結婚,因此他們一家是虔誠的教徒,或許也是這種原因,讓日後顧爾德的演奏中不時流露出悲憫的氣質。雖然從小就才華洋溢而備受矚目,他首次「正式」以鋼琴獨奏者的身份登台公開演出時,也已經14歲,並非特別的年輕,但他當時無論在學校、教會,或多倫多都早已稱得上是名人等級的天才小鋼琴手。當時的加拿大廣播電台(CBC)獨具慧眼,率先開始轉播他的演奏。1950年才18歲的他接下CBC廣播電台的工作,開始他另一個醉心的事業:廣播。然而改變他的命運,使他為人津津樂道的,是1955年一月他首度在紐約登台演出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這個原本被視為是催眠曲的表演,竟徹底征服了紐約的樂迷及樂評,讓人完全著迷於他那靈活的“解讀”巴哈,以及純熟又風格化的個人節奏。

美國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BS)當下就決定與他簽約。同年六月,年僅22歲的顧爾德錄下了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

1955年的「郭德堡變奏曲」
這個初次的「郭德堡變奏曲」錄音版本(同時也是顧爾德在CBS的首張專輯)在當時引來不少話題與爭議:他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位訪美的北美鋼琴家,也改變了許許多多人對於巴哈、甚至是古典音樂的另一種閱讀方式。有人覺得挑釁、有人讚嘆不已,時至今日聽來,都是相當前衛而且充滿奇趣的錄音經典。

六月的紐約非常熱,來自加國北方的顧爾德卻全副武裝-穿大衣、戴圍巾、露指手套,及一條毛毯去錄音,演奏前雙手在熱水中浸泡許久,因而雙手經常通紅的演出,彷彿他還在寒帶地區一般。驚人的是,他腦中背起所有的樂譜,所以彈奏時他不僅完全改變原曲的節奏,更不時閉上雙眼、隨之吟唱,彷彿是起乩一般,鼻子快要貼到鍵盤,身體縮成一團,但對於一旁的錄音師而言,他那喃喃的歌聲最令人苦惱,因為如何只錄琴聲降低人聲,成為一大專業難題。顧爾德堅持要坐在他父親為他製作的一把極矮的摺疊椅上才能演奏,因此畢生這隻會發出怪聲的椅子與他的哼唱聲同樣為顧爾德樂迷所喜愛及陶醉,更伴隨在每張錄音唱片裡。他還有個怪習慣是在演奏中會想喝水,所以他總會在鋼琴上擺上一杯水,而他父親也特別為他訂製了放置水杯的架子。換言之,這些怪異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源自於對於家的思念-也就是「鄉愁」。

沒有想到,這張演奏專輯成為了當年度最火紅的古典音樂專輯,當時古典音樂界鮮少有人能首張專輯就登上暢銷排行榜。而他越成名,雪片般飛來的演奏邀約,也讓他離朝思暮想的加拿大家鄉更加遙遠。美俄冷戰期間,他到蘇聯巡迴演出兩週並大獲好評,1962年,指揮家伯恩斯坦特別在演出前致詞,聲明他個人雖然不全然同意顧爾德的演奏方法,但由於他的「出色」才華能讓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充滿著好奇、冒險,而且能說服人,因此他特別出來幫一般聽眾消毒一番。不過也由於他的獨奏常常搶了不少協奏家(尤其是指揮家)的風采,指揮家跳出來猶如替觀眾打預防針的這段罕見聲明錄音,也成為樂壇上相當著名的一段佳話。然而顧爾德的內心深處,是極不喜歡現場演奏會的,他認為演奏會是媚俗的,而且觀眾們只是想從中看到出醜,而非真的想聆聽音樂,對於藝術創作毫無前景可言。但他倒是經常上廣播在空中跟聽眾分享他對於音樂的「獨到」見解。兩年後,1964年,他32歲,宣布不再進行現場演奏,這一方面出於他的完美主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在不同的領域上,有更傑出的表